今天讲一个牛逼而实用的概念,串行线程封闭
。对象池
是串行线程封闭的典型应用场景;线程池
糅合了对象池技术,但核心实现不依赖于对象池,很容易产生误会。本文从串行线程封闭和对象池入手,最后通过源码分析线程池的核心原理,厘清对象池与线程池之间的误会。
JDK版本:oracle java 1.8.0_102
线程封闭与串行线程封闭
线程封闭
线程封闭是一种常见的线程安全设计策略:仅在固定的一个线程内访问对象,不对其他线程共享。
使用线程封闭技术,对象O始终只对一个线程T1可见,“单线程”中自然不存在线程安全的问题。
ThreadLocal是常用的线程安全工具,见源码|ThreadLocal的实现原理。线程封闭在Servlet及高层的web框架Spring等中应用不少。
串行线程封闭
线程封闭虽然好用,却限制了对象的共享。串行线程封闭改进了这一点:对象O只能由单个线程T1拥有,但可以通过安全的发布对象O来转移O的所有权;在转移所有权后,也只有另一个线程T2能获得这个O的所有权,并且发布O的T1不会再访问O。
所谓“所有权”,指修改对象的权利。
相对于线程封闭,串行线程封闭使得任意时刻,最多仅有一个线程拥有对象的所有权。当然,这不是绝对的,只要线程T1事实不会再修改对象O,那么就相当于仅有T2拥有对象的所有权。串行线层封闭让对象变得可以共享(虽然只能串行的拥有所有权),灵活性得到大大提高;相对的,要共享对象就涉及安全发布的问题,依靠BlockingQueue等同步工具很容易实现这一点。
对象池是串行线程封闭的经典应用场景,如数据库连接池等。
对象池
对象池利用了串行封闭:将对象O“借给”一个请求线程T1,T1使用完再交还给对象池,并保证“未擅自发布该对象”且“以后不再使用”;对象池收回O后,等T2来借的时候再把它借给T2,完成对象所有权的传递。
猴子撸了一个简化版的对象池,用户只需要覆写newObject()方法:
|
|
AbstractObjectPool具有以下特性:
- 支持设置最小、最大容量
- 对象一旦申请就不再释放,避免了GC
虽然很简单,但大可以用于一些时间敏感、资源充裕的场景。如果时间进一步敏感,可将getObject()、freeObject()改写为并发程度更高的版本,但记得保证安全发布安全回收;如果资源不那么充裕,可以适当增加对象回收策略。
可以看到,一个对象池的基本行为包括:
- 创建对象newObject()
- 借取对象getObject()
- 归还对象freeObject()
典型的对象池有各种连接池、常量池等,应用非常多,模型也大同小异,不做解析。令人迷惑的是线程池,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线程池的核心原理也是对象池,下面来追一遍源码。
线程池
首先摆出结论:线程池糅合了对象池模型,但核心原理是生产者-消费者模型。
继承结构如下:
用户可以将Runnable(或Callables)实例提交给线程池,线程池会异步执行该任务,返回响应的结果(完成/返回值)。
猴子最喜欢的是submit(Callable<T> task)
方法。我们从该方法入手,逐步深入函数栈,探究线程池的实现原理。
submit()
submit()方法在ExecutorService接口中定义,AbstractExecutorService实现,ThreadPoolExecutor直接继承。
|
|
AbstractExecutorService#newTaskFor()创建一个RunnableFuture类型的FutureTask。
核心是execute()方法。
execute()
execute()方法在Executor接口中定义,ThreadPoolExecutor实现。
|
|
我们暂且忽略线程池的池化策略。关注一个最简单的场景,看能不能先回答一个问题:线程池中的任务如何执行?
核心是addWorker()方法。以8行的参数为例,此时,线程池中的线程数未达到最小线程池大小corePoolSize,通常可以直接在9行返回。
addWorker()
简化如下:
|
|
我去掉了很多用于管理线程池、维护线程安全的代码。假设线程池未关闭,worker(即w,下同)添加成功,则必然能够将worker添加至workers中。workers是一个HashSet:
|
|
哪里是对象池?
如果说与对象池有关,那么workers即相当于示例代码中的using,应用了对象池模型;只不过这里的using是一直增长的,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池大小maximumPoolSize。
但是很明显,线程池并没有将线程发布出去,workers也仅仅完成using“保存线程”的功能。那么,线程池中的任务如何执行呢?跟线程池有没有关系?
哪里又不是?
注意9、17、24行:
- 9行将我们提交到线程池的firstTask封装入一个worker。
- 17行将worker加入workers,维护起来
- 24行则启动了worker中的线程t
核心在与这三行,但线程池并没有直接在addWorker()中启动任务firstTask,代之以启动一个worker。最终任务必然被启动,那么我们继续看Worker如何启动这个任务。
Worker
Worker实现了Runnable接口:
|
|
为什么要将构造Worker时的参数命名为firstTask?因为当且仅当需要建立新的Worker以执行任务task时,才会调用构造函数。因此,任务task对于新Worker而言,是第一个任务firstTask。
Worker的实现非常简单:将自己作为Runable实例,构造时在内部创建并持有一个线程thread。Thread和Runable的使用大家很熟悉了,核心是Worker的run方法,它直接调用了runWorker()方法。
runWorker()
敲黑板!!!
重头戏来了。简化如下:
|
|
我们在前面将要执行的任务赋值给firstTask,5-6行首先取出任务task,并将firstTask置为null。因为接下来要执行task,firstTask字段就没有用了。
重点是10-31行的while循环。下面分情况讨论。
case1:第一次进入循环,task不为null
case1对应前面作出的诸多假设。
第一次进入循环时,task==firstTask,不为null,使10行布尔短路直接进入循环;从而16行执行的是firstTask的run()方法;异常处理不表;最后,finally代码块中,task会被置为null,导致下一轮循环会进入case2。
case2:非第一次进入循环,task为null
case2是更普遍的情况,也就是线程池的核心。
case1中,task被置为了null,使10行布尔表达式执行第二部分(task = getTask()) != null
(getTask()稍后再讲,它返回一个用户已提交的任务)。假设task得到了一个已提交的任务,从而16行执行的是新获得的任务task的run()方法。后同case1,最后task仍然会被置为null,以后循环都将进入case2。
getTask()
任务从哪来呢?简化如下:
|
|
我们先看最简单的,19-28行。
首先,workQueue是一个线程安全的BlockingQueue,大部分时候使用的实现类是LinkedBlockingQueue,见源码|并发一枝花之BlockingQueue:
|
|
假设timed为false,则调用阻塞的take()方法,返回的r一定不是null,从而12行退出,将任务交给了某个worker线程。
一个小细节有点意思:前面每个worker线程runWorker()方法时,在循环中加锁粒度在worker级别,直接使用的lock同步;但因为每一个woker都会调用getTask(),考虑到性能因素,源码中getTask()中使用乐观的CAS+SPIN实现无锁同步。关于乐观锁和CAS,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源码|并发一枝花之ConcurrentLinkedQueue【伪】。
workQueue中的元素从哪来呢?这就要回顾execute()方法了。
execute()
|
|
前面以8行的参数为例,此时,线程池中的线程数未达到最小线程池大小corePoolSize,通常可以直接在9行返回。进入8行的条件是“当前worker数小于最小线程池大小corePoolSize”
。
如果不满足,会继续执行到12行。isRunning(c)
判断线程池是否未关闭,我们关注未关闭的情况;则会继续执行布尔表达式的第二部分workQueue.offer(command)
,尝试将任务command放入队列workQueue。
workQueue.offer()的行为取决于线程池持有的BlockingQueue实例。Executors.newFixedThreadPool()创建的线程池使用LinkedBlockingQueue,而Executors.newCachedThreadPool()创建的线程池则使用SynchronousQueue。以LinkedBlockingQueue为例,创建时不配置容量,即创建为无界队列,则LinkedBlockingQueue#offer()永远返回true,从而进入12-18行。这时,已经将任务command放入了队列workQueue。在未来的某个时刻,某worker执行完某一个任务之后,会从workQueue中再取出一个任务继续执行,直到线程池关闭,直到海枯石烂。
还是以LinkedBlockingQueue为例,如果配置为有界队列呢?当队列未满时,行为和无界队列相同;当队列满时,LinkedBlockingQueue#offer()返回false,进入19-20行,尝试添加一个worker。前面分析ThreadPoolExecutor#addWorker()时忽略了第二个参数core:如果core为true,创建的线程数上限为corePoreSize;如果core为false,则创建的线程数上限为maximumPoolSize。19行core参数为false,则以maximumPoolSize为线程数上限,尝试继续创建线程。取任务的逻辑与无界队列相同。
综上,线程的创建逻辑如下:
- 如果workQueue为无界队列,则线程数达到corePoreSize后,未来的任务将直接放入workQueue,maximumPoolSize参数无效。
- 如果workQueue为有界队列,则workQueue非满时,行为与无界队列相同,workQueue满时,尝试增加线程数直到maximumPoolSize或队列非满。
因此,FixedThreadPool维护固定nThreads个线程,corePoreSize = nThreads
,应使用无界阻塞队列;而CachedThreadPool被定义为无界线程池(带缓存),应配置corePoreSize = 0
,队列选择无界同步队列SynchronousQueue。
未来会专门精炼出一篇短文,总结ThreadPoolExecutor参数含义。
case2小结
可以看到,实际上,线程池的核心原理与对象池模型无关,而是生产者-消费者模型:
- 生产者(调用submit()或execute()方法)将任务task放入队列
- 消费者(worker线程)循环从队列中取出任务处理任务(执行task.run())。
钩子方法
回到runWorker()方法,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,线程池保留了一些钩子方法,如beforeExecute()、afterExecute()。用户可以在实现自己的线程池时,可以通过覆写钩子方法为线程池添加功能。
但猴子不认为钩子方法是一种好的设计。因为钩子方法大多依赖于源码实现,那么除非了解源码或API声明绝对的严谨正确,否则很难正确使用钩子方法。等发生错误时再去了解实现,可能就太晚了。说到底,还是不要使用类似extends这种表达“扩展”语义的语法来实现继承,详见Java中如何恰当的表达“继承”与“扩展”的语义?。
当然,钩子方法也是极其方便的。权衡看待。
总结
相对于线程封闭,串行线程封闭离用户的距离更近一些,简单灵活,实用性强,很容易掌握。而线程封闭更多沦为单纯的设计策略,单纯使用线程封闭的场景不多。
线程池与串行线程封闭、对象池的关系不大,但经常被混为一谈;没看过源码的很难想到其实现方案,面试时也能立分高下。
线程池的实现很有意思。在追源码之前,猴子一直以为线程池就是把线程存起来,用的时候取出来执行任务;看了源码才知道实现如此之妙,简洁优雅效率高。源码才是最好的老师。